「刻鋼板」,現代的年輕人可能都沒有聽過這個名詞,即使將它的真正意義解釋給他聽,以一個在資訊發達的時代成長的新新人類,說不定還會抱著將信將疑的態度說:「簡直不可思議。」
刻鋼板,就是將一張浸了蠟的紙,放在一塊上有交叉細紋的鋼板上,用一枝尖頭細鐵筆,將上面的薄蠟刻掉,而成為所需要的圖案或文字,然後繃在框架上用沾有油墨的滾筒在上面轉動,放在下面的白紙上就會顯出所刻的圖案或文字。我們在大學裡念的書大多數就是這樣「刻」成的,我也做過這樣的「刻書人」。
在五十年前,光復不久的台灣,一個上大學的學生,能擁有幾本專門科目的「書」,是一件奢華的事。尤其在南台灣,本來就看不到幾爿書店,而在其中,我們想要的「課本」卻少之又少;中文版本,無論是翻譯的或是原著的,更是鳳毛麟角。